金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:采取六项举措 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
2024年以来,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,六安市金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,不断增强遏制违法用地的责任意识,通过空间规划、用地审批、查处整改、考核约束等工作,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资源安全底线。
加强改革调研,摸清实情底数。为进一步摸清全区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改单位有关情况,该局成立调研组,明确分管负责,对全区21个乡镇(街)涉及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,召开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座谈会,认真听取乡镇关于改革后自然资源执法工作情况的汇报,了解当前乡镇自然资源执法存在的现实问题,收集有关自然资源执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,掌握全区乡镇自然资源执法工作实际情况。聚焦现实自然资源执法工作中基层执法人员和工作存在的弱项、短板和盲区,深层次剖析乡镇在执法力量、执法决心和执法体制等三方面问题,梳理出3大类8小类原因症结,为下步推进改革后乡镇自然资源执法工作提供更加全面、客观、真实、有力的资料支撑。
加强学习培训,提升综合素质。为提升基层自然资源管理业务能力和水平,适应新时期卫片执法工作新形势、新变化、新政策。该局安排业务专家以《新时期下卫片执法工作》为题赴相关重点乡镇开展业务培训,从什么是卫片执法、耕地保护新政策、新变化主要特征、需重点关注问题等四个方面,并结合市情、区情、镇情和具体案例进行全面详细讲解,重点讲解了卫片执法工作的具体流程、技术手段和注意事项,深入剖析了当前卫片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,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。2024年共计培训人数达400余人次,全面提升了基层自然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。
加强联动协作,形成监管合力。为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,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,坚决守住自然资源安全底线。该局联合公安、城管和属地乡镇等多部门开展“联合守护”执法专项行动,采取“明察+暗访”的工作模式,重点摸排违法线索,有力震慑了违法用地行为,维护了自然资源市场秩序,为自然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建立健全常态化信息共通共享机制,充分发挥“内部联动”作用,完善各部门之间问题线索的发现、调查、处置、监管等措施,与属地乡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,在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。
加强队伍建设,规范依法行政。为进一步增强自然资源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,避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简单执法、野蛮执法、过度执法和机械执法现象。该局着力转变行政执法方式,规范行政执法行为,依据自然资源权责事项清单,遵循“法无授权不能为”原则,推进执法权限法定化。强化自然资源执法“严起来”的工作总基调,重点紧盯严重破坏生态、损害群众利益、社会影响恶劣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,对新增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违法行为,坚持零容忍、严打击、快惩处。
加强动态巡查,预防苗头发生。该局进一步规范动态巡查职责,要求属地政府做好“吹哨人”角色,严格落实早发现、早制止、严查处“三项机制”,明确巡查主体,细化巡查任务,按月报送执法巡查台账。拓宽违法用地用矿线索渠道来源,通过群众举报、媒体反映、调查发现、卫片监测、执法巡查、随机抽查和上级交办等方式,收集各类违法问题线索。2024年联合乡镇(街)开展执法巡查1983次,发现并处置违法用地73起、面积142.54亩(其中耕地面积75.04亩),印发了自然资源执法巡查监督检查通报7份,坚决遏制新增自然资源违法行为。
加强监管机制,遏制违法行为。该局印发《金安区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长效监管机制》,以“零容忍”态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用矿问题,逐步实现年度“零违法”和存量问题“零增长”,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资源安全底线。按照《安徽省自然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》文件精神,对各乡镇(街)、园区年度内“零违法”和“零增长”问题进行综合考核,明确奖惩、严格兑现。(蔡宜军)